日期:2025-09-28 浏览:0

马上消费首席信息官蒋宁:金融机构要规范伦理治理,坚持科技向善

         近年来,金融机构应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,持续进行数字化转型,但也产生了数据滥用、算法歧视、数字鸿沟等不少伦理问题。实际上,目前的法律很难与新型科技相容,法律和监管往往滞后。同时,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增强了业务关联,跨行业趋势显著,突破金融业分业经营、分业监管的体制框架,产生了行业界限模糊的问题,容易发生监管空白。当前,我国各地也积极开展金融科技伦理规范,深圳、浙江等地成立地方性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。

         目前,金融科技在数据治理、算法设计和服务对象上都存在伦理失范的现象。第一,数据安全受到侵犯。一方面在数据获取上,存在采集过度的现象。部分金融机构超范围过度采集用户个人身份、行为、偏好等隐私数据,致使更多敏感信息暴露在开放网络环境;另一方面,数据的使用也存在道德危机。在未经用户同意情况下,金融数据甚至未经脱敏的个人信息被随意共享或售卖数据资源。

         第二,算法滥用日益严重。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“算法歧视”“大数据杀熟”等,影响用户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,影响市场公平竞争,妨碍公平正义,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。例如算法导致的“大数据杀熟”现象,算法基于人的支付能力、消费偏好、使用习惯等,转变为对人们的各种打分和预测,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实施差别定价,阻碍消费者自主选择。

         第三,数字鸿沟不断扩大。部分数字化产品没有针对特殊群体进行痛点设计,导致这部分群体无法享受金融科技服务带来的便利,金融方面的“数字鸿沟”由此产生,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。数字时代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人、农民及残疾人,由于认知能力、安全需求、个性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,数字弱势群体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浪潮中“掉队”,成为金融服务的盲区。